国共内战连载:金门战役(三)

2012-07-17 23:33 阅读(?)评论(0)

笔者注:本文是笔者对1949年后国共内战之战史和两岸政治及外交决策的考证之节选连载。鉴于博客每篇内容的大小限制,笔者计划分若干批次刊载。这里先以1949年「金门战役」(古宁头战役)之考部分连载于读者。

请尊重版权,本博谢绝各网站及媒体编辑的随意转载。

版权声明:
· 本文仅提供给搜狐博客发表,本博客所有文章之版权均为本人所有;
· 媒体转载、商业转载请与本人联系,经得许可并请支付稿酬;
· 个人转载请注明「转载」,保持全文原状并请附带原文链接,告知本人;
· 对于侵权转载,本博保留相关法律追责权利。
· 电子邮箱:earththree@sohu.com

第一章、金门战役的考证与思考
■ 土立方~earththree

……

第二节、情报、「轻敌」与船只

上篇链接

第三节、作战方案、战术与经验

■ 解放军作战计划

  金门岛形如一个哑铃,分为东金门和西金门两部分,中部地形狭窄,纵深仅约三公里。
  解放军的战役设想是,总共投入八个团约20,000人的兵力,分二至三批次登陆。第一梯队于西金门垄口至古宁头十公里正面,即东、西一点红海滩之间分三路登陆。其中一部登陆后于金门中央位置将金门岛拦腰一斩,警戒和阻滞东金门援军。另两部主力部队,先攻占金门县城,再与第二梯队和岛中央的警戒部队会师,总攻东金门。主滩头阵地定为最西边的古宁头海滩。
  第一梯队为三个团加一个营,由二十八军82师244团加246团第3营、二十八军84师251团和二十九军85师253团组成。第二梯队由二十八军82师245团、二十八军82师246团(欠第3营)、二十九军85师254团、二十九军85师255团、二十九军87师259团组成。相当于二十八军投入四个团,二十九军也投入四个团。另外还有一个预备队是三十一军92师。
  如今两岸很多金门战役文章中,都把解放军计划的总兵力说成是七个团共17,000人,多是遗漏了第二梯队中85师255团的3,000人。而国军的记录中甚至连预备队三十一军92师也(几乎)不曾有过记录。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解放军当时船只不够,同时前线指挥也比较混乱,所以第二梯队中有85师255团以及还有预备队92师这个情况,就连很多参战人员本身都不了解。
  第一梯队中,244团配246团第3营由莲河和大嶝岛阳唐出发,登陆点为垄口至后沙(东一点红)海滩;251团由大嶝岛东蔡和双沪出发,登陆点为湖尾(亦称「虎尾」)附近海滩;253团由澳头出发,登陆点为古宁头(西一点红)海滩。登陆时间定为25日凌晨二时。

图:解放军第一梯队登陆方向及随后作战计划示意图。计划于金门西部垄口至古宁头十公里正面登陆,由244团切断琼林至沙头的中央腰部,将金门岛守军分割为东西两块。251团和253团主力部队先向西攻击金门县城,再回师向东攻击北太武山,分东西两块围歼国军。登陆船队在投送第一梯队后立即返航接送后续部队,以古宁头主滩头继续增援。登陆船队每船均有专职押船军人,第一梯队完全不用负责登陆船只的返航问题,专心打仗即可。

  登陆船队中每条船最少以排为单位分配人员,航渡中如果发生偏航或队形失散则「船自为战」。船队近岸约300米,即岸防火力标定射界处,即放下第一梯队然后立即返航接送后续部队。船队中每条船都配有押船干部一名、士兵(至少)一名,两人专职船只返航,不得参与登陆。第一梯队也完全不用负责船只返航问题,下船后泅水登陆,登岸迅速向纵深发起进攻。
  244团、251团和253团,每团都有明确的任务,相互之间不用顾及,强调各自为战。其中244团加246团第3营为左路警戒团,登岸后迅速攻占后半山、双乳山,控制琼林至沙头一线,拦守金门中央腰部,掩护第251团、第253团进攻金门县城;251团为中路主攻团,登陆后迅速进攻湖南、榜林,并协同第253团攻击金门县城;253团为右路主攻团,登陆后迅速占领林厝、浦头、132高地,在253团的协同下攻占金门县城,完成对金门西部国军的全歼。
  第二梯队在登陆后,与第一梯队在顶堡附近集结,自双乳山分南北两路,总攻东半岛。
  所有主攻部队上岸就要求向纵深猛烈进攻,不给国军任何反应时间和机会,预计三天时间解决战斗。
  以当时解放军的客观条件,以及所掌握的国军情报(仅估计有六个团)看,这个计划应该说是相对「完美」的。
  因为金门岛的中央部位很关键,如果不能从中部拦开,金东的国军部队就可以对金西予以增援。但中央部位的海滩是一大片淤泥滩,不适合登陆。而最西边的古宁头海滩是金门岛的最西(北)端,离国军的威胁有一定纵深,离解放军控制区则最近,便于后续增援部队上岸。同时古宁头勉强处于大嶝岛山炮群和莲河榴炮群的射程远界内,可以得到一定的火力支持,所以主滩头阵地只能设在古宁头。事实上后来国军的反攻也是最后才攻下古宁头。
  关于这个作战计划,后来刘云瀚也是比较认可的,刘云瀚的评述是:

  作战构想尚称适切:匪军此次进犯金门的作战构想,是奇袭与强袭并用。先在大金门西部登陆,占领西部后再转攻东部,同时另以一部由东部的官澳登陆,相互配合,会攻东部之我军。尔后再分兵一部进攻小金门。由于大金门的地形是像一个哑铃形,在琼林与沙头之间形成一狭窄之腰部,占领此腰部后,即可将金门东西分隔,可以极少数之兵力。阻止我东部之守军向西援助、因此,可将我军分割,而收各个击破之功。匪既不能同时向东西南部行两栖攻击,则此构想尚称适切。

  这个方案在后来的实际作战中,航渡部分只有自大嶝岛阳唐出发的244团第二营船队,或因错跟了同自大嶝岛东蔡出发的251团(之一部)船队而出现偏航,实际登陆点偏到了湖尾与古宁头之间,其它各部基本都到达了预定的登陆点,而且登陆时间也控制的很准确。
  现在有些战史数据中,对解放军登陆时间发生争议,有说凌晨一时半,也有说二时。准确的肯定是二时稍后,因为这个时间正好是青年军201师刚完成海岸哨换岗,国共两军原始记录也都是25日凌晨二时稍后。
  「凌晨一时半」的说法似乎近年来在两岸都出现较多,且把战役中的其它时间点,如下达的各主要命令,全部「提前」了半小时。此误源头或是引用资料和考证有瑕疵,大陆方面的解放军学者徐焰在所著《金门之战》一书中即引用该时间点为国军哨兵误踩地雷,惊动守军以致登陆被发现。书中亦称「25日1时40分,第244团于金门蜂腰部北岸的龙口登陆突破」——这都与史实偏差太大。
  25日凌晨01时30分是登陆部队近岸,第一次要求炮兵准备的时间。共发射三颗红色信号弹,表示「离敌五里,立即炮击」。之后于凌晨02时再发三颗红色信号弹,表示「正在登陆,炮火延伸射击」。所以登陆时间肯定在凌晨二时以后。

图:金门战役后赴台湾整训的国军201师官兵,中央社图片。201师即所谓的「青年军」,抗战末期应蒋介石「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万青年十万军」的号召组建,此举其实意在与中共(延安)争夺抗日救国的热血知识青年。当时蒋经国是组建青年军的「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」委员,所以青年军后来常被称为「蒋经国的青年军」。青年军成军已是抗战末期,后来各青年军都成了国共内战的主力。国军青年军也的确有似「党卫军青年师」,战场上特别勇敢特别顽强,但作战经验往往不足。青年军战斗师番号均以「二」字头编,从二O一到二一O、二一四、二一五、二二O到二二二等。201师在金门战役时归李良荣二十二兵团指挥。注意照片的中下方和左下方,有几位军帽上套戴防风镜的官兵,这便是国军战车兵(坦克兵),这几位应该就是后来被授予「金门之熊」称号的战车三团第一营官兵。依此照片判断,战一营在金门战役后是与201师同船回台湾归建的。

  不过这个作战计划中,第一梯队的三个团分别来自于两个军的三个不同的师,这点后来长期受到指责。
  其实这一问题不必放大化解读,这三个团本身就属于当时负责金门战役的二十八军和二十九军85师的主力团,也是当时金门战役中解放军(相对)最有登陆作战经验的三个团。当时的登陆船只就仅能投送三个团,不把这三个最有经验的团派出去,还能派谁去呢。
  此外,解放军登陆的第一梯队中并没有一个「师级」指挥官,这点同样长期存在争议,甚至后来大陆有观点说成是「师长」怕死,不敢去。
  为何没有师级指挥员?这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,第一梯队并非没有师级指挥官,十兵团和二十八军都指定由82师师长钟贤文担任。但钟贤文最后没有上船,原因是244团的船不够用,整个师指的三条船临时全部拨给了244团。
  当时244团大部分与二十八军军部一同驻扎莲河,其二营却驻大嶝岛阳唐。82师师部驻正对岸的大嶝岛北岸田干,而师指挥所则与84师251团同驻岛南岸的双沪。登陆船只之前全部隐蔽于大嶝岛北岸,待24日夜于各部接人时,各部都发现船只不够。而后244团团长邢永生到处找其它单位「借船」。当时解放军各部队都士气高昂,各单位都不肯让船,邢永生为此还特意叫出肖锋来协调。最后被「让」给244团战斗部队的,有师指挥部的船、团直属机关的船、后勤机关的船、还有二十八军军直侦察营的船。
  在244团船不够的情况下,保障战斗部队的建制完整的确很重要。而且本来第一梯队的三个团分工就很明确,各有各的任务,每团也只有一台报话机(由福州战役时缴获国军的美制V-101型报、话两用机),均是直接与军指挥所联系,原订的作战指挥就是由军指挥所直接指挥。这个「师长」的登陆统一指挥只有象征意义,等到最后孤立无援也无法联系时,军指挥所也早已指定了临时指挥官是251团团长刘天祥。所以钟贤文的「师指」,既不能冲锋陷阵,战时还得多多照顾,在战斗部队缺船时被调换下来还是合理的。
  二十八军军直侦察营,也是这样被换下来的。但是因为通讯员通知失误,漏了该营2连指导员崔芹芳的一条船。后来崔芹芳被国军所俘,同船的军部侦察科参谋王刚列为「失踪」。而国军关于解放军参战序列的资料中,似乎也没记下「第二十八军直属侦察营」这个番号。也许国军很莫名其妙,怎么会有这样一船建制不全的人出现,且崔芹芳被俘时也肯定不会知道为什么同单位就只有他一条船。
  另外,在国军记录中还有「第廿八军第八十二师炮兵营化学重迫击炮之一排」和「第廿八军第八十二师炮兵营步兵炮连之一排」这两个单位。实际上82师炮兵营是属第二梯队登陆序列,但该营提早登船,当第一梯队船只不够通知换船时,该营有三条船因为提前开到了外海没通知到,结果随第一梯队登陆。该营供给员种德其后来被俘,但他一直都没搞明白为何自己单位只有三条船登陆金门。
  金门战役后,解放军方面对该作战方案有过不少指责。一是对于第一梯队主攻团上岸就猛攻纵深,没有固守滩头阵地大有争议;二是对为什么第一梯队的登陆船只(几乎)全数搁浅有争议。
  但实际仔细分析,这些都与该作战方案无关。解放军当时的情况是,炮兵远程火力支持不了,登陆船舶只有木帆船而且数量只能投送三个团,误判敌情只有六个团,同时认为胡琏十二兵团已经到达但没下船,这种情况下金门战役根本就不应该打。如果非要打,那就必须抢在十二兵团登陆之前。所以共军打的就是「闪击战」,也就是刘云瀚评述的「奇袭加强袭」。

■ 固守滩头阵地的探讨

  负责主攻的251团和253团在登陆后没有照顾滩头阵地,只顾迅速猛攻纵深,这点后来在解放军内部引发过很大的议论。叶飞本人就坚持应该固守滩头阵地,等待后续部队集结后再向纵深进攻。后来叶飞的这个观点也被很多人赞同,认为登陆第一梯队没能守好滩头阵地,被国军反包围成功,所以失利了。
  关于先守滩头阵地再进攻的思路,叶飞确实早在金门战役前就特意做了要求,叶飞回忆中写到:

  二十八军只由副军长和军政治部主任负责指挥。我在离开同安进入厦门时,专门找了这两位同志来兵团指挥所交代攻击金门的任务。我向他们详细介绍了登陆作战解放厦门的经验教训,提醒他们要注意敌机轰炸船只,船只要疏散、伪装、隐蔽;告诉他们,登陆作战胜败的关键在于首先登陆攻占滩头阵地,然后迅速构筑工事,准备击破敌人反扑,巩固登陆滩头阵地,待后续部队全部登陆集结之后,才展开向敌纵深发展。我并且提醒他们,要充分准备击破敌人几次反扑。攻取金门,我军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登陆,不能在其它方向登陆以牵制、调动敌人,敌人就可以集中全力进行反扑,所以要充分准备击破敌人二次至三次反扑,巩固登陆滩头阵地,等后续第二梯队登陆集结后,才能向纵深发展。鉴于二十八军留一个师在福州,决定抽调二十九军的主力师归他们指挥,担任攻金任务。并要他们力争在一个星期之内,作好一切准备工作,以免时间拖得太久,情况发生变化。我和两位同志谈了两三个小时,他们表示坚决按我的指示办。

  可以看出,叶飞对如何打登陆战,在基本概念上还是明确的。反复强调要「构筑工事」「巩固登陆滩头阵地」「等后续第二梯队登陆集结后,才能向纵深发展」。叶飞在后来「攻击金门失利的经验教训」中,还把二十八军没有巩固滩头阵地作为战术层面的失利原因。正是基于叶飞的这个观点,后来大陆还有不少人认为,假如当时登陆部队守好了滩头,也许就能放回一部分登陆船只了。
  但叶飞的这个观点并不现实,二十八军制订的作战计划反倒没有错。
  解放军当时认为的敌情是,金门岛的国军只有六个团一万五千或一万六千人,同时胡琏兵团已到金门但尚未登陆。此时九千人的第一梯队去面对一万五千人的国军,以共军当时的兵员素质,胜算是有的。但是胜算的关键就在于要抢在胡琏兵团增援之前,也就必须要猛冲纵深。最重要的是,此时解放军的渡海船只一次只能投送三个团。姑且就算来回往返中没有任何损失,但基于国军有海空军优势,解放军的后续增援也只能利用每天晚间一次机会,就算能有两次吧,但还是赶不上国军的增援。
  关于这一问题,刘云瀚在《纪金门古宁头之役》中也做过思考:

  再就后续增援来说:由于匪军所使用的渡海工具,全是临时征集的古老木质帆船。且其数量亦不够,仅勉敷第一梯队使用,其第二梯队之运送,必待第一梯队登陆后,原船回航再载运。但他没有预计到,此种船只在平坦的海滩上会被搁浅,根本就不能返航。此为匪军不能得到增援的原因之一。其次潮汐与风向之影响亦大。按第一梯队于二时许高潮登陆后要经过三小时才拂晓,此时纵能占领滩头阵地以待第二梯队之增援,但第二梯队即使有船只回航载运,亦须等待十二个小时以后,下午涨潮时,始能到达增援,故第一梯队能否支持这样久,以待后续部队之来支持,亦是一大问题。

  所以叶飞的观点肯定错了,解放军不但原先作战计划必须猛攻猛打,上岛后发现敌情不止六个团时,更要猛打出一定的防御纵深,这样才可能尽量拖延时间,以待后援。
  至于所谓固守滩头阵地就能放回登陆船只的观点,则更是「纸上谈兵」。
  解放军原本就在每条船上安排了至少两人专司押船,这两人不允许参与登陆,放下运载的部队后就立即指挥本船返航。所以登陆上岸的第一梯队唯一任务就是专心打仗,没有必要,也没有可能回头再来顾及船只问题。即使最后发现登陆船只全数冲滩,那也只能由每船的押船人员与船工去想办法。固守滩头也是需要兵力的,守阵地也是要作战的,不可能再临时分散人员去帮助船只返航。一支军队要是职责不分,忽进忽退变来变去,随意的「相互关照」,那肯定是要打败仗的。而且登陆滩头根本无险可守,只有青年军201师的简易工事,单守是守不住的。

图:对当时解放军攻占金门的沙盘推演,假设解放军一切都顺利,登陆船只可以投送后续部队。但鉴于国军增援兵力的数量优势、海军和炮兵支持优势,以及解放军渡海船只的先天不足,解放军取胜金门的希望还是微乎其微。实际上解放军当年如要取胜,只有一种可能,除非在之前的金、厦取舍间选择「先金后厦」方案。

  如果再进一步探讨,即使当时解放军的登陆船只能够全部返航,且顺利接送后续部队,甚至是预备队,但国军的兵力仍然占有绝对优势。此时国军就算挡不住解放军进攻势头,那必然会退守金门东部,反过来死守琼林至沙头的中央腰部。
  这种情况下,国军海军可以从金门南部海面提供火力支持,辟如后来参战的「太平」号巡防舰,其3英寸(76毫米)舰炮理论射程可达13公里,封锁金门腰部绰绰有余;金门岛上原有的炮兵火力更可以覆盖金门中央,甚至可远至莲河;而解放军登陆部队此时却得不到任何炮火掩护;解放军船队也只能于晚间避开国军海空军袭扰才能投送增援兵力。
  如此形势一旦出现,解放军登陆部队还是会「孤立」于西半部,而国军既可以在海军和重炮火力支持下,依托中央防线和北太武山或死守或反攻,也可由东南部的料罗湾码头撤退。
  那么解放军此役,还是打不赢,至少是非常非常的够呛。
  所以守不守滩头,船只能不能返航,都根本算不上核心。解放军在当时的条件下,要想拿下金门,唯一的可能就是之前就采取「先金后厦」方案,先进攻金门。而一旦选择了先进攻厦门,则金门战役之结局就已经注定了。

■ 国军反击战术

  金门战役中,国军的防御阻滞和反击战术都可称之「优异」。战术运用得当,才是国军取胜金门的关键,而绝不是后来两岸媒体当奇闻着重描写的若干「偶然」,也不是随意夸大的解放军「无知」。

图:金门战役关键时期(1949年10月25日03时~12时30分)交战过程示图,图片转载自刘云瀚将军《纪金门古宁头之役》附图五。

  此部分的记叙,两岸现有文献多比较清楚和具体,本文不多赘述,仅就指挥官与作战思路简述如下。
  当时统一指挥金门守军的是二十二兵团司令官李良荣。这是根据汤恩伯10月22日发布的《第三号作战命令》所明确的,「所有金门岛部队,在十二兵团胡司令官未到达以前,均归二十二兵团李司令官统一指挥。」。金门战役打响后,国军的作战指挥与作战方案制订也都是李良荣在负责。其中重要的决策和过程包括,
  凌晨三时:令李树兰118师机动预备队(西金门单位)投入作战,并令十九军军长刘云瀚统一指挥二十五军等单位,阻滞解放军两路主攻部队于西金门的进攻。同时将十九军18师配属十八军高魁元指挥,于金门中央部位琼林构建防线,阻滞解放军中央警戒部队将金门分割的意图;
  凌晨五时:将机动预备队余部(原东金门单位)全部投入作战,同时调整战车营指挥系统,将原分散驻扎的战车营各部归建原营长陈振威指挥,该部于六时半开始投入垄口一线战斗;
  晨八时:刘云瀚顶埔下方向反攻132高地。李树兰118师顶堡方向则反攻湖南、安岐、观音亭山。高魁元琼林方向反攻垄口,而后一路沿海滩反包围解放军登陆部队,同时战车营沿海滩一路打船;
  ……。
  可以看出,李良荣的作战思路非常清晰。战役打响后第一时间并没有急于做出判断,而是很谨慎的观察全局动态。在之后逐步确认东金门和小金门方向没有解放军动向,西金门登陆确是解放军主攻方向后,才将预备队分梯次加入作战。同时较好的综合了国军的海空军优势,直到天明后海空军全数可以出动时,才彻底决心反击西金门。而在战术上则是沿海滩施实反包围,同时非常重视对登陆船只的攻击摧毁。
 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,当时金门的防御部署已经非常成熟,国军指挥系统的任何临时调整也没有出现混乱,国军与此役显得非常从容。
  至于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,则是直到开战已经整一天后的 10月26日上午后得知岛上已经开打了,且至当日午后才接掌指挥权。汤恩伯于此役中则承担了金门与台湾的东南军政长官公署,以及与海、空军的战情协调。

■ 「潮汐」与两栖登陆

  如今大陆关于金门战役的评析均提及的一个重要观点,认为金门战役中解放军不懂潮汐水文知识,登陆第一梯队选择在涨潮时抵滩,结果船只全数因为退潮而搁浅在海滩上,以致无船可以投送第二梯队援兵。
  ——这种观点有较大的失实,被放大和夸张了。
  潮汐水文(及气象)是登陆作战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。对于登陆作战,理论上的最佳登陆时间窗口必须选择在涨潮时段。这是因为:
  1)海滩在落潮后会留下很长一片淤泥滩,这种区域是不合适放下登陆部队的。登陆部队如果陷入这种退潮的淤泥区,行动不便,很容易受到岸上火力阻滞。而受阻于退潮海滩的部队一旦再遇到涨潮,会溺死无数人,造成非战斗减员;
  2)只有在涨潮时段,登陆船队才能够尽可能的接近滩头卸除登陆部队,尽量减少登陆部队攻占滩头的时间和损失。仁川登陆、诺曼底登陆等,史上的登陆战都是多选择在满潮时段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  关于潮汐问题的记叙,蒋介石在金厦战役之前就有过指示,明确谈到对「(农历)八月大潮讯」登陆时机的防备。而汤恩伯更据此认为解放军会在24日深夜,即全年最大潮前后发起登陆。实际上,关于解放军登陆作战的时间选择,不仅国军早就有所心理预期,甚至具体的日期都有所预料。
  解放军对于潮汐与登陆战的关系也是很清楚的,不存在、也不可能如后人想象的那么无知。即使北方的军人不知潮汐,那船工也是会告知这一自然现象的,否则船都开不走。二十八军登陆大嶝岛的作战,更是利用了大嶝岛在落潮后可涉水到达的特点,怎么可能不懂潮汐。
  潮汐时间也有记录可以查询,更可以简单计算。潮汐一天两次,一次周期(涨-落-涨)的时间是12小时25分钟。由于每日有两次涨落,一天只有24小时,所以次日潮汐时间会后延50分钟,即两个25分钟,以此规律周而复始。以金门潮汐谚言为例,金门人称之为:「初一、十五中午满,初八、廿三早晚满
  以厦门战役为例,发起时间是10月15日,农历八月廿四,属「早晚满」。水文记录则在06时35分和19时33分满潮,13时08分和次日01时52分落潮。所以主攻厦门岛的部队选择在15日12时中午落潮时段出发,于晚满潮时段登陆高崎滩头阵地。当然鉴于当时船只的落后,在航渡操作上或有不精准和不完美,但这就无法过多计较。
  金门登陆则是于 1949年10月24日夜登船,25日凌晨登岸。25日是农历九月初四,属「中午满」,即零点后和正午后两次满潮。水文记录为10月25日凌晨02时04分和午后14时29分满潮,晨8时16分和晚20时41分落潮,而解放军登岸时间是在02时稍后,正值最高潮时刻。同时该日又是全年中的最高潮,解放军本身即是考虑了该日的大潮。时任二十八军电台队长的姜从华曾回忆到,「当天正好午夜满潮,趁潮满登陆最为有利,如果再改期,受潮汐周期和天气风向等变化的影响,不知又要耽误多少日子。因此决定不改变当天打的计划。

图:解放军在金门战役中唯一留存的照片,照片是1949年10月23日,244团在莲河召开作战会议。其中站立者为团长邢永生,面对镜头坐者为该团3营教导员郑镜海。照片由时任二十八军82师244团政治处宣教干事的丛乐天拍摄,丛乐天当时负责244团团报《勇士报》,因为船只不够而未渡海顿陆。1990年代丛乐天与同为经历该战役的解放军记者邢志远联合主编《回顾金门登陆战》(人民出版社1994年首版)一书,该书汇集有数位解放军此役参战官兵的回忆文章,与《叶飞回忆录》同为大陆关于金门战役的最权威史集。图右为1949年初时的丛乐天。此外,当时随第一梯队登陆的有28军《前哨》报社摄影记者周洋,文字记者陈都,以及个别政宣干部也携有相机。但周洋等后来被俘或阵亡,是否摄有相片亦未见国军方面有过刊载,也有可能周洋等人在被俘前就销毁了底片。

  金门战役的实情则是,解放军虽然利用了25日大风大潮的有利条件,但是:
  ① 由于金门渡海距离较大,小船根本无法胜任,所以解放军使用的木帆船并非主观想象的「小船」。这些船只最小的也可载一个齐装满员排,大的可载近百人,其中还有一些平底江船。这种较大型的木帆船一旦冲滩,人很难推动;
  ② 不熟悉海情,很多调来的船工并未走过金门航线,对登陆滩头更缺乏实地了解。金门登陆海滩实际上非常平坦,坡度很小,这种海滩上只要船只冲滩过猛,那退不退潮都是难以离滩的;
  ③ 冲滩问题解放军不是没有考虑到,本身计划就要求在近岸时放下人员,调头返航。一是避免冲滩搁浅,二是避免岸防火力攻击。但是此计划过于理想:
  一方面,大型木帆船惯性大,又是船队行驶,在当时大风大潮以及国军岸防火力攻击下根本难以调头。国军记录中所谓的「建制混乱」,就包括这些木帆船想调头但却冲滩后的混乱场景;
  另一方面,解放军没有预计到金门海滩在满潮时的实情,根据参战官员的回忆,在当日满潮时不少船只还未到达预定距离,船工便已经喊「船托底了」。实际此时船已经触滩,再调头已来不及了;
  ④冲滩后的激战(包括之前国军岸防火力攻击)又让不少船工离船逃散,只剩下押船士兵。而国军海军较早参战,凌晨三时就有「扫雷202」艇和「南安」号炮艇赶来封锁,晨五时LST-210「中荣」号坦克登陆舰加入攻击,天明后国军空军也加入封锁。陆军则于八时后开始沿海滩扫荡,一路打船烧船。所以登陆船队根本等不到下午的再涨潮;
  这里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缺乏大型木帆船的使用经验,绝不是不懂潮汐那么简单。原计划设定的300米调头距离对这种大型木帆船来说,单船调头或许问题不大,但船队混在一起则难度很大。同时解放军和船工对金门平坦的海滩在满潮时的实情都不了解,当日满潮时不少船在无意识中就已经触滩。而如果是提前调头则士兵泅水距离太长,又不利于登陆作战。
  用这种无机动动力的木帆船渡海顿陆,不是不可以,但只能考虑一次投送,绝不能指望来回利用。
  金门战役中解放军船只搁浅海滩,在国共两军记录中都有所记载。叶飞就在回忆录中写到,「我登陆部队使用的船只因潮水退落,在古宁头海滩上搁浅,被敌人全部击毁」。此事自80年代末经叶飞首次披露后,「潮汐」这个名词在很多文章里随意引证,简单解读成解放军不懂潮汐水文才导致船只搁浅。这就不求甚解,也严重偏离实情了。
  「共军」即使再落后,再不济,也还不至于愚蠢至此般。

 

第四节、其它重要细节
(未完待续)
……

■ 土立方~earththree
写于 2012年3月30日

 

版权声明:
· 本文仅提供给搜狐博客发表,本博客所有文章之版权均为本人所有;
· 媒体转载、商业转载请与本人联系,经得许可并请支付稿酬;
· 个人转载请注明「转载」,保持全文原状并请附带原文链接,告知本人;
· 对于侵权转载,本博保留相关法律追责权利。
· 电子邮箱:earththree@sohu.com

 

■ 2012-07-16 | 《国共内战连载:金门战役(二)》
■ 2012-07-15 | 《国共内战连载:金门战役(一)》
■ 2012-05-10 | 《「黄岩岛事件」或致菲律宾满盘皆输》
■ 2011-06-27 | 《南海危机或是中国转型的契机》
■ 2011-07-13 | 《收复西沙群岛全景回顾(上)》
■ 2011-07-18 | 《收复西沙群岛全景回顾(中)》
■ 2011-09-23 | 《收复西沙群岛全景回顾(下)》
■ 2011-12-28 | 《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回顾(五)》
■ 2011-11-17 | 《倒飞螺旋或致巴“枭龙”战机坠毁》
■ 2011-10-14 | 《飞豹蒲城坠机事故原因初判》
■ 2011-06-22 | 《初判俄空难:误将公路当跑道或是主因》
■ 2011-04-24 | 《40年后再看256号坠毁之迷(壹)》
■ 2011-04-29 | 《40年后再看256号坠毁之迷(贰)》
■ 2011-05-04 | 《40年后再看256号坠毁之迷(叁)》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2-08-06 22:54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